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新股配资网,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柴荣到底怎么死的?
说实在话,史学界没有定论,相关资料记载也很少,唯一能找到的,有两条。
一是北宋史学家杨亿写的《杨文公谈苑》,书里有这么一段描述:
镇州大悲铜像甚有灵应,击毁之际,以斧镢自胸镜破之,彼世宗北征,病疽发胸间,咸谓报应。
这个我们之前也说过,说世宗灭佛,他大量的销毁掉佛像,用以铸造铜钱,有很多人反对他,世宗说,神佛为了造福世人,就算是头颅,眼睛,骨髓,脑髓,只要是对众生有利,都可以奉献出来,难道神佛还会舍不得一尊铜像吗?
世宗把众人辩驳的哑口无言,于是灭佛行动如常进行。
在后唐清泰年间,后唐朝廷在镇州,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塑了一尊佛像,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到世宗灭佛时被毁去,据说工匠们毁掉这尊佛像的时候,是拿着斧子从佛像的胸口开始凿击的。
佛像被毁的几年之后,世宗北伐,途中患病,身上长了毒疮,大家都说,这就是世宗毁佛的报应。
原文里记载是“疽”,在古人看来,疽是一种长在人的胸口的恶疮或者毒疮。
那以现代医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其实更像是胸壁深部感染或脓肿后所患上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有读者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么?男人怎么会得乳腺炎呢?
哎,您别说,男人还真的会得乳腺炎。
在患上了这类疾病之后,细菌通过毛囊或者破损的皮肤进入胸部深层的组织,就会引发严重的感染。
感染的同时,还会剧烈疼痛,高烧不止,甚至还有中毒的症状。
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这种疾病是非常危险的。
在感染之后,各种并发症也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是,感染没有控制住,导致细菌进入了血液,就会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
古代人把世宗的死因与世宗灭佛联系起来,认为这是报应,这是一种基于当时认知和信仰的因果解释,如果说这个记载是真的,那只能说,周世宗实在是太累了。
他又要改革,就要打仗,一刻都停不下来,皇帝御驾亲征,就要过军营生活,压力是巨大的,环境是恶劣的,很容易世宗就会因为轻微的外伤,免疫力下降等原因而不幸感染细菌,最终导致死亡。
在以上以及前文的推测中,我们基本上都把世宗的死定义为正常死亡,死于谶纬,死于意外,死于疾病,那有没有非正常死亡的说法呢?
您别说,还真有一个。

北宋有个官吏叫做莫君陈,他写过一本书,叫做《月湖所闻集》,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周世宗收复三关,因疾班师,惜其不得长驱,是时,太宗在军。
莫君陈感叹,周世宗连下三关,形势一片大好,却因为疾病缠身不得不班师。
这样的感叹在五代末北宋初的史料中处处可见,但奇怪的是,莫君陈在这句感叹的后边莫名其妙的来了一句“太宗在军”。
太宗,就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他是赵匡胤的弟弟。
您别看赵匡胤在后周时期已经发达了,但是赵光义混的是非常一般的,当然他也在军中,但是他担任的是低级职务,很不起眼的那种。
赵光义登基之后,他自己曾对大臣们说,自己在后周时期文韬武略,文治武功,说自己尧鼓舜木,启羞兴戎,反正把自己描述的很厉害,但是大家都不相信,认为这是太宗虚构出来的。
那我们想一下,这么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为什么记载中要独独提到他一句呢,事实上当时随军的那多了去了,张永德也随军,赵匡胤也随军,为什么不提他们而只提赵光义?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月湖所闻集》在暗示,世宗的死和赵光义有关系,或者干脆就是赵光义害死的呢?
不是作者胡说八道,故意诽谤,作者是真的觉得有这种可能。
毕竟,从历史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周世宗的突然离世,最大受益者是赵匡胤,因为后来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皇帝了嘛。
谁是最大的受益者,那谁就有可能是最大的嫌疑人。
“点检做天子”的牌子突然出现,搞的世宗心神不宁,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宗并不相信鬼神之说,但毕竟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危如朝露,钟鸣漏尽,已经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
朱温篡唐,后唐灭梁但明宗夺走了庄宗的皇位,后晋借契丹灭后唐,石敬瑭也属篡位,刘知远建后汉,刘知远也曾是石敬瑭的部将,甚至于后周,柴荣自己手里的这个政权,也是郭威篡夺来的。
仔细看五代政权的演变过程,它们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一个掌握了实权的节度使或者禁军统帅被部下拥立,要么直接杀回京师,要么在乱世自立。
眼前这块木牌,就像是一个恶毒的诅咒,直接点破了这个时代最血腥的游戏规则,这不是谶语,这是在提醒柴荣,历史正在重演,下一个轮回就要开始了。
世宗曾是一位非常务实,反对迷信的皇帝,他坚持推行的灭佛行动展示出了他强大的理性主义色彩,可是,在生命走向尽头的那一刻,再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会产生动摇,这块木牌的出现,时机太过巧合了,仿佛是天意或者命运在向他发出最后的通告,由不得世宗不去深思。

在这一刻,杀伐果决,唯自己是从的世宗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将死的,被命运审视的对象。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人类比动物拥有更多的理性,可当个人的力量在命运的洪流面前显的微不足道,对天命的思考和敬畏,四个字可以概括:
油然而生。
每一个人在暴风雨中都会成为信徒,而在生命的终点,所有人都开始信奉上帝。
君如赘旒,唯强是从,接班人柴宗训只有七岁,还是个孩子,就算没有这块木牌,难道世宗就不会用最后的力量为儿子铺平道路了么?
在皇帝而言,任何潜在的威胁,无论大小,都必须被清除,所以不出意外,世宗临时撤掉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然后把赵匡胤提拔了上来。
从后来者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极度错误的选择,这个选择葬送了后周的一切,改变了历史的时间线,可站在柴荣的角度,这个选择其实没什么毛病。
第一,赵匡胤是郭威的旧部,郭威还没当皇帝的时候,赵匡胤就投奔了,底子干净,根正苗红,政治背景没问题。
第二,赵匡胤能走到今天,靠的是他实打实的本领,是一步一个脚印,军功垒起来的,无论是高平之战,三征南唐,平定后蜀,还是打契丹,赵匡胤的英勇表现都给世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人能力极强,不比张永德差,适合做禁军统帅,可以镇得住场子。
第三,赵匡胤的性格非常好,他忠厚老实,从容大度,没有严重的性格缺陷,能理解别人,能容人,很容易就会取得世宗的好感和信任。
对比之下,张永德就是一个高风险的皇亲国戚,而赵匡胤则是一个单纯的高性价比武将。
我们必须承认,在公元959年的时间节点,放眼整个后周朝廷,已经无法再找到一个比赵匡胤更合适的人选,因为殿前司就是需要都点检,总得有这么个人,你总不能把殿前司给解散了,世宗已经是在他有限的选择和他所了解到的信息范围内,做出了一个符合他内心帝王术,又能保全幼子的决策了。
哎,真叫是:
陈桥兵变黄袍日,南征北战忠周时。
若使柴荣终其在,千古君臣谁评之?

历史的悲剧,有时候不在于前人的错误,而在于后人总能清晰的看见这种错误。
我们先不说赵匡胤后来的事情,我们只说,柴荣的死,赵匡胤是第一受益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有没有一种可能,世宗的死,并非简单的天不假年,而是一场由赵匡胤主导,赵光义具体实施的政治谋杀呢?
如何谋杀?根据世宗突然患病离世的情况看,最可能的自然是毒杀。
那一说毒杀,谁又能不联想到“绝命毒师”赵光义呢?
北宋建立之后,太祖赵匡胤五十岁无疾而终,有人怀疑,是赵光义下毒。
太祖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后离奇死亡,有人怀疑,是赵光义下毒。
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之后死因不明,有人怀疑,是赵光义下毒。
吴越国王钱弘俶降宋之后,六十大寿当天死亡,有人怀疑,是赵光义下毒。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朝廷编修了一部药书,叫做《太平圣惠方》,其中包括了丰富的临床治疗手段和药理学知识,这书就是赵光义牵头弄出来的。
设想一下,在军中不起眼,无人在意的赵光义,是一个不会被人注意,不会被人怀疑的最好的下毒者,如果是赵光义在某一天找到了一个机会,给世宗的饮食中下了毒,而且因为赵光义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下的毒不会有明显特征,发作时会误导人以为是一种疾病,这一切是不是就合理了?
哎,不是哥们怀疑你,实在是你,太可疑了...
当然了,这只是不成熟的猜测,没有真凭实据,没有史料支撑,悠悠千古往事,有些秘密,难以揭开,只好,随风去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九》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三百一十七》
司若兰.古代帝王“发迹变泰”故事研究.山东大学,2019
李小树.柴荣选拔、善用人才的措施.贵州社会科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