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雨虹的 24 套优质物业以 “折价甩卖” 的姿态登陆资产市场正规配资平台推荐,当巴斯夫将深耕多年的涂料业务拱手让人,当亚士创能含泪抛售千亩工厂,建材行业的 “凛冬” 已不再是遥远的预警,而是扑面而来的现实。
这些曾经叱咤市场的行业标杆,如今纷纷以 “刮骨疗毒”“断臂求生” 的决绝姿态调整航向,背后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生存考验。
巨头们的 “断臂时刻”:资产处置成共识
建材化工行业的 2024-2025 年,注定是被 “出售” 与 “剥离” 定义的年份。从防水龙头到国际化工巨头,从涂料企业到新材料公司,集体加入了资产优化的行列。
展开剩余86%东方雨虹的 “卖房大戏” 堪称行业缩影。继10月底出售昌平房产亏损2345万元、清仓金科服务股权回笼超2亿港元后,11月13日再抛 24 套不动产出售公告。北京密云11套、杭州上城13套,近5000平方米的优质物业账面净值 4.43 亿元,首批出售仅收1849万元,预计整体亏损2580万元,相当于其 2024年净利润的10%以上。
董事长李卫国直言,这些曾作为合作诚意与债权保障的资产,如今已成拖累资金周转的 “包袱”,这场密集的资产剥离,正是他口中 “刮骨疗毒” 的硬核实践。
国际巨头的动作更为重磅。巴斯夫于2025年10月官宣,将涂料业务60% 的股权出售给凯雷集团及卡塔尔投资局,交易完成后累计落袋约562亿元人民币。要知道,该涂料业务2024年销售额达38亿欧元,覆盖全球核心市场,手握汽车原厂漆、工业表面处理等高附加值业务,此次出售绝非无奈之举,而是为优化现金流、聚焦核心战略的主动调整。
亚士创能的资产处置则带着几分悲壮。11月14日,亚士又公告,基于存量资产盘活计划,公司在保留安徽滁州、新疆乌鲁木齐两大核心智能制造基地的同时,拟对外出售位于东南西北的亚士四大超级工厂中闲置生产线设备设施,涵盖高分子卷材、JS涂料、沥青卷材、沥青涂料(含乳化沥青)等。
而在10月,这家涂料巨头已公告出售8处核心物业,总面积达1217.64亩,涵盖上海、重庆、广州等多地生产基地与区域总部,几乎拆解了全国产能网络。
断臂求生的背后,是业绩的断崖式下跌:营收从2021年峰值 47.15亿元跌至2024年的 20.52亿元,缩水超56%;2024年首现3.29亿元大额亏损,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更是激增近9倍,叠加债务逾期、账户查封的信用危机,出售资产成为 “生死线” 上的最后一搏。
就连“卖子” 扭亏”的保立佳,也未能逃脱困境。公开数据显示,其2024 年净亏损达1.5亿元,较上年亏损幅度扩大近4倍。为聚焦主业、汰换过剩产能,公司不仅于2024年12月终止3.5亿元河南濮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还于2025年2月挂牌出售全资子公司100%股权,底价5416万元,目前该股权转让已确定受让方,按挂牌价完成交易,在亏损泥潭中艰难自救。
行业凛冬: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局
巨头们的集体 “瘦身”,本质是建材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必然结果。这场危机的根源,早已在行业发展的脉络中埋下伏笔。
地产下行的传导效应首当其冲。作为建材行业的最大需求方,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直接引发 “多米诺骨牌效应”。2024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2021 年下降 46%,新开工面积降幅更是高达63%,水泥、涂料、防水等依赖地产项目的细分领域首当其冲。东方雨虹曾深度绑定地产客户,最终因行业落寞陷入 “连续三年现金流失血”,短期借款飙升至61.54亿元;亚士创能的功能型建筑涂料、防水材料业务订单锐减,陷入 “保风险则失规模” 的两难。
需求收缩与盈利承压形成双重绞杀。据华源证券研报,2024年建材行业整体营收同比下滑14.93%,归母净利润暴跌47.87%,消费建材板块净利润降幅达45.08%。玻璃行业更是惨不忍睹,2024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 93.22%,三季度至四季度连续亏损;即使是表现稍好的水泥板块,2024 年净利润也下降40.49%,较2021年高点缩水84.51%。需求疲软之下,企业要么陷入价格战压缩毛利,要么因订单不足导致产能闲置,盈利空间被持续挤压。
债务与资金链压力成为致命隐患。亚士创能因银行抽贷、应收账款回笼不及预期,陷入多类债务逾期,核心资产遭查封冻结,甚至成为 “被执行人”;东方雨虹资产负债率突破50%红线,现金流持续紧张;保立佳在连续亏损下,只能通过出售资产缓解流动性压力。应收账款高企更是行业通病,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导致回款难度陡增,企业不仅要面对现金流紧张,还需计提大额信用减值损失,进一步侵蚀利润。
破局之路:降本增效与转型突围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建材企业纷纷启动 “自救模式”,降本增效与战略转型成为两条核心主线。
裁员优化成为降本增效的 “标配动作”。国际巨头率先发力,PPG裁员 1800人,占全球员工总数3%,预计年省税前费用1.75亿美元;阿克苏诺贝尔裁员比例达5%,重点削减非核心岗位。国内企业虽动作相对隐蔽,但财报数据暴露无遗:东方雨虹2024年职工总数减少1799人,降幅 14.13%;三棵树的年度报告中,2024年应付职工薪酬为约3.25亿元,而2023年为4.78亿元,直接减少1.53亿元。情况说明一栏清晰标注“主要是公司员工人数减少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裁员多集中在非核心辅助岗位,核心研发、技术团队得以保留,东方雨虹、三棵树的人均薪酬反而同比提升,凸显 “精简人员 + 提升核心效能” 的策略逻辑。
资产 “轻量化” 与业务聚焦成为转型关键。东方雨虹剥离非生产性资产,将资金投向研发与主业,2024 年研发投入11.2 亿元,占营收比重5.4%远超行业平均;巴斯夫出售涂料业务后,仍保留40%股权,既获得充足现金流,又不脱离核心赛道;保利佳通过出售非主业子公司,聚焦水性丙烯酸乳液核心业务,契合 “绿色双碳” 政策导向。这种 “剥离包袱、聚焦核心” 的操作,正在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
行业分化中,部分赛道已现复苏微光。据申万宏源研报,2025年前三季度玻纤行业营收同比增长23.5%,归母净利润激增121.4%;水泥板块盈利弹性逐步释放,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与规模优势稳住利润;消费建材中,布局二手房、乡村自建房等C端市场的企业,率先迎来经营拐点。这意味着,行业并非全面衰退,而是进入 “结构分化” 阶段,那些提前布局非房需求、高端化赛道的企业,正逐步穿越周期。
凛冬过后:行业重构与未来可期
建材行业的这场 “刮骨疗毒”,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行业重构。房地产依赖型的旧增长模式已然失效,以技术创新、渠道优化、绿色转型为核心的新逻辑正在形成。
东方雨虹放弃垫资模式,向水利、环保、海外等新赛道拓展;亚士创能试图通过资产处置压降负债,重建主业竞争力;巴斯夫借助资本运作,让涂料业务以独立主体形式焕发新生。这些探索虽伴随短期阵痛,但为行业指明了方向:未来的竞争力,不再源于产能规模与地产绑定深度,而在于核心技术、供应链效率与多元化需求响应能力。
正如李卫国所言:“刮骨必然痛彻心扉,然不痛不足以长记性;疗伤必须彻彻底底,否则势必死灰复燃。”2025年建材行业已呈现 “上市公司先于行业寻底” 的特征,随着稳地产政策落地、非房需求释放与供给侧优化,行业拐点正在临近。那些敢于直面沉疴、果断转型的企业,终将在行业重构中占据先机。
凛冬已至正规配资平台推荐,但春天不会缺席。当资产处置的 “阵痛” 过去,当转型的成效逐步显现,建材行业终将告别野蛮生长的旧时代,迎来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新未来。
发布于:广东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新股配资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