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提出碳排放报告需求时,一家制造工厂的老板面对网上数百页的专业文件望而却步,甚至想放弃订单。在海智在线客服的建议下,他尝试了西门子与海智合作的碳排放报告工具,仅花费498元就完成了合规认证。这一小小的尝试不仅让他拿下了原本的订单,还因稀缺的合规能力获得客户认可,成功对接了另外两个德国客户,最终斩获800万订单。

这是在近日举行的海智在线第十届全球采购供应链千人会上,海智在线创始人兼董事长佘莹说的一个小故事。过去十年间,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制造企业中天天上演。如果你觉得当下制造业缺乏机遇,或许是被无形的“围墙”困住了视野与脚步。打破“困在善意里”“困在认知里”“困在标签里”的三重枷锁,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的增长路径,这正是中国制造业韧性的核心所在。
市场很大,去掉行业标签
“我是做五金件的”“我是做注塑的”……佘莹表示,许多制造业老板习惯于用“产品”或“行业”定义自己,其实也就把自己困在了固定赛道,打破认知边界,将核心能力跨行业迁移,就能在新赛道中找到增量空间。
广东一家工厂2015年花费280万元购入高端制造设备,原本计划进军高端行业,却因市场拓展不顺,开工率不足40%,陷入“高端设备干低端活”的困境。在海智平台的建议下,工厂老板重新梳理设备能力与工艺优势,通过平台数字化匹配,发现其设备完全适配新能源电池包的高精度工装、医疗集成系统零部件等多个新领域。
在浙江永康,一家专做保温杯内胆的小工厂突然接到一个来自以色列的订单需求——对方想要生产一种胰岛素储存装置。工厂老板看到图纸愣住了:“这不就是缩小版的保温杯内胆吗?”他用生产保温杯内胆的设备,成功生产出胰岛素存储装置,跨入医疗器械行业,毛利大幅提升。
还有一家原本只做注塑的工厂,在焦虑中突破单种工艺局限,与隔壁工厂协同开展金属机加工业务,逐步拓展至机电系统集成,最终甚至进入光刻机相关加工领域,完成了从“零部件供应商”到“国家战略配套企业”的逆袭。
这些案例都说明,制造业的边界早已模糊,核心能力的迁移与复用,是打破内卷的关键。
提升柔性,撕掉低价标签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被贴上便宜、低端的标签,事实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并非单纯的成本低廉,而是速度、柔性与生态完整性的综合体现。走出心中的标签困境,直面中国供应链的真实价值,更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佘莹说,贸易战期间,一家美国客户将30%的产能从中国转移至墨西哥,原本以为能降低成本,却遭遇了严重的供应链难题。该客户在中国的10个零部件供应商均位于海思匹配的方圆50公里范围内,可做到“当日下单、当日拿货”的高效交付。转移至墨西哥后,10个零部件中6个仍需从中国进口,仅2个能在当地生产,且良品率仅60%。美国客户以计算,综合成本比中国高出50%,最终他不得不将产能重新迁回中国。
在海智在线的平台上,一家广东8人小工厂总是能拿下海外订单,佘莹与老板沟通后发现,无论是100件的批量订单还是5件的样品订单,老板“当场决策、工人当晚开工”是这家工厂屡战屡胜的优势。这种速度与柔性,是许多国家的供应链难以复制的。
洞察市场,关注新兴“空白点”
一种叫“压书器”的产品在亚马逊平台上卖疯了,中国工厂出厂价10元,亚马逊平台上要卖到25美元。成为爆款的关键,是老板比别人多想了一步。原来,压书器一般是外国人看《圣经》的用具,但对于看一切“大部头”著作都适用,比如工程技术类书籍。
很多搞工程的人手上有油和指纹,所以中国工厂就在压书器的表面做了硅胶覆膜一体处理,也就是添加了防指纹的功能。这个成本不高的改变,一下子让中国卖家有了核心竞争力,也理所当然地卖出了高价。
佘莹表示,区域内贸易兴起正规配资平台,一带一路、东盟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数字化、智能化工具不断普及,制造业的新机遇就在眼前。唯有以开放的心态突破盲区,以创新的勇气拓宽边界,才能让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始终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十年又十年的迭代中持续焕发活力。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新股配资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