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上海全城再次刷新限定版“落叶地毯”景观。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今天(11月24日)公布44条“落叶不扫”道路名单,和去年相比,这份名单晚了一周才公布。
名单公布得晚,道路保留落叶的时间也启动得晚。和往年的11月上旬就启动相比,宝山区今天启动的3条“落叶不扫”道路已经是全市最早的3条,而浦东的陆家嘴西路(明珠环岛至滨江大道)、乳山路(桃林路至源深路)要到12月10日至12月25日才开启“落叶不扫”,是44条道路中最晚的两条。
这与正在变化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多种植物的确有变色、落叶延后的趋势,集中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黄增艳表示,近年来夏季的异常炎热和深秋时节冷空气的“不给力”可能是拖慢叶片变色、落叶的原因。近年常见的悬铃木叶片大多没变颜色就已焦枯掉落,也与夏季的高温、干旱脱不开干系。
一片水灵多彩的悬铃木落叶,但其他落叶焦枯,主要与夏季持续炎热、干旱等因素有关。 陈玺撼摄
往年,桐柏路的悬铃木“地毯”十分厚实。 陈玺撼摄
每片叶子在日常养护、位置、大小、重量、接受信息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掉落的时间以及掉落时的状态也有差异。但专家认为,这种差异只会造成某一些年份局部区域色叶树种叶片变色和掉落的不规律,不足以造成全市色叶树种连续多年大规模的“不守时”,关键诱因还是气候变化。
植物和气候领域的专家已经关注到了树木的变化,但设置“落叶不扫”道路名单并负责日常管理的责任主要在环卫部门,他们没有及时掌握到这种变化。这种认知的“时间差”导致往年一些“落叶不扫”道路启动和结束得太早,市民游客兴冲冲地赶到现场,发现树木还没变色、落叶,而真正有“落叶地毯”时,又被马上扫掉了。
杨浦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裴蓓坦言,前几年“落叶不扫”名单的“时间差”的确反映了绿化和环卫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杨浦区调整了“落叶不扫”道路的管理机制,每年根据一线环卫工人和绿化管理部门反映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预测来动态调整“落叶不扫”道路名单以及启动、结束的时间。
国晓路、清波路上的银杏、鹅掌楸、栾树这几年变色和落叶的时间稳定地延后了约两周,便将“落叶不扫”启动时间延后到了12月1日。
往年,国晓路上的鹅掌楸。 陈玺撼摄
“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哪里可以欣赏落叶美景的推荐名单,却是个‘精细活’,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不充分沟通协作,这份名单发布出来就会违背实际情况。”浦东新区市容景观管理事务中心道路保洁科科长陈德怡表示,浦东把绿化、市政、排水等相关领域的养护单位“打通”,为每一条“落叶不扫”道路定制具体的开放和管理方案,也就是“一路一策”。
“制定‘落叶不扫’道路名单前,‘踩点’已成为共识。”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道路科负责人汤莹表示,各区结合区域特点、历史内涵、建筑风格和道路实际情况挑选与调整“落叶不扫”道路,交通通行压力较大、正在施工、较早启动行道树冬修的道路会被调整出名单,确保公众体验到更高品质的落叶景致。
汤莹透露,本来计划上周就发布全市“落叶不扫”道路名单了,但天气预报说升温,暂时冷不下来,树叶变色和掉落就会慢,“必须实事求是,调整到这周再发布”。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不仅让“落叶不扫”道路更“接地气”,也让“家底”更厚实——从2012年在闵行区试点至今,“落叶不扫”道路覆盖全市,数量从个位数到近年来稳定在40多条,树种从悬铃木“唱独角戏”到银杏、栾树、榉树、北美枫香、无患子、白蜡、鹅掌楸、枫杨、乌桕等“百花齐放”。
乌桕雌雄同株,花期一般在4月至8月,叶子呈菱形或近菱形、纸质,顶端骤然紧缩而具有长短不等的箭头。上海地区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为其最佳观叶期,绚烂多彩。 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以乌桕为例,作为上海的乡土植物,早年在上海的行道树领域应用较少。近年来,上海绿化建设将色叶树种、乡土树种作为重点,因叶片多彩而有“彩虹树”美誉的乌桕作为行道树的存在感明显增强。
今年,以乌桕为特色的宾南路(南宁路至宾阳路)加入“落叶不扫”道路名单,是上海首条以乌桕为主要行道树的“落叶不扫”道路。
对路人而言,乌桕是美丽的,但对清洁养护道路的环卫师傅来说,乌桕并不“美丽”——落叶期长、落叶连绵不断,而且会在道路上残留质地坚硬、不易分解的蜡质。在“落叶不扫”季节,相比即落即扫,环卫师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处理乌桕落叶,尤其是长期滞留路面(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一般保留3天)产生的蜡质。
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海真保洁分公司清道班的环卫师傅捡拾树叶“地毯”里的垃圾。 陈玺撼摄
美好的限定版“落叶地毯”需要全社会呵护,上海绿化市容部门倡议广大市民游客在享受落叶美景的同时,不乱扔垃圾、不喧哗,在环卫师傅清扫“过期”落叶时予以理解配合。
图片来源:上海市绿化市容局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新股配资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