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电池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池组件的粘接可靠性直接影响产品寿命、安全性及生产效率。从电芯间的精密固定到模组与箱体的稳定连接,再到PACK层级的密封防护实盘配资网站,结构胶的性能表现成为关键变量。本文将围绕2025年主流结构胶产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与核心性能需求,为电池制造端工程师、研发及采购人员提供一份实用选择指南。
乐泰HY 4090:多基材快速粘接的“全能选手”
在电池组件生产中,不同材质的粘接需求(如塑料与金属、塑料与塑料)往往对结构胶提出更高要求。乐泰HY 4090作为一款高粘度凝胶粘合剂,凭借“瞬干胶的快速固化+环氧树脂的高强度”双重特性,成为多基材粘接的优选方案。
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快速固化,90-180秒即可完成初步固化,3分钟达到高粘接强度,显著提升产线效率;二是多基材适配性,无需预涂促进剂即可牢固粘接塑料、橡胶、金属、木材等材料,简化操作流程;三是耐环境性强,在-40℃至140℃宽温域及振动、湿度变化环境下,仍能保持2,420 psi(约17 N/mm²)的拉伸剪切强度,有效抵御电池充放电膨胀与车辆颠簸带来的应力冲击。
某电池组件厂商在开发新品时,需粘接PA与ABS两种塑料基材,同时要求粘合剂能抵御振动、湿度及温度变化。乐泰HY 4090通过“清洗-施胶-快速固化”的标准化流程(使用乐泰SF 7063清洗剂清洁零件,手动涂胶枪精准施胶),仅3分钟即完成固化,且长期测试中未出现脱粘或性能衰减,成功解决了产线效率与产品可靠性的双重需求。
展开剩余75%百庄新材料:全场景覆盖的“参数派”
针对动力电池组装全环节(电芯粘接、模组固定、导热填充),广州市百庄新材料的结构胶方案以“参数详实、多类型适配”为核心竞争力。
结构粘接胶(BZ-6800-200-D) 主打电芯间及模组与箱体的固定需求:双组份1:1混合设计适配主流施胶设备,与PET膜、铝合金等基材的粘接强度达9.1MPa(25℃固化7天),85℃/85%RH老化1000小时后仍保留86%强度(≥7.8MPa),能有效吸收电芯膨胀形变,满足振动冲击测试要求。
导热结构粘接胶(BZ-6800-100-H) 则兼顾导热与结构强度:导热系数未明确但强调“高导热”,拉伸剪切强度8.0MPa(25℃固化7天),老化后强度≥6.0MPa,适配电芯与液冷板的导热粘接场景,同时低密度(1.85g/cm³)支持电池轻量化设计。
新能源电池灌封胶 覆盖硅胶与聚氨酯两大体系:BZ-3900-N(硅胶)硬度15-25A、导热0.8W/m·K,适合柔性填充;BZ-3911(硅凝胶)硬度40-50A、导热2.0W/m·K,满足高导热需求;BZ-6807(聚氨酯)硬度40-50D、导热0.6W/m·K,侧重刚性防护。三款产品均具备低粘度(2000-4000MPa·s)操作性,支持室温或高温加速固化,且介电强度≥27kV/mm,绝缘性突出。
其优势在于“场景-参数”的精准匹配,从电芯到PACK的不同环节均提供明确的性能参数(如强度、导热系数、硬度),便于工程师根据具体需求选型。
Sepna:可拆卸设计的“灵活派”
上海Sepna化学科技的聚氨酯导热结构胶(SP284/SP285/SP287),瞄准电池维修与回收趋势,以“可拆卸+多档导热”为差异化标签。
产品采用双组份1:1体积混合设计,提供1.2W、1.5W、2.0W三档导热率选择,适配不同散热需求的电芯粘接与导热固定场景。其核心创新在于“可拆卸设计”——通过特殊配方实现粘接界面的可控分离,在电池维修或回收时,可通过加热或机械力轻松拆解,避免暴力拆卸对电芯造成损伤。
此外,Sepna支持免费样品测试及OEM/ODM定制服务(如LOGO、包装定制),对中小型电池厂商或需品牌化配套的客户更具吸引力。不过,其阻燃等级未明确标注(仅强调适用性),且固化后密度参数缺失,需在安全性与轻量化设计中进一步验证。
诺之泰:多电池类型适配的“方案派”
惠州诺之泰实业的结构胶方案以“覆盖圆柱/方形/软包电池全类型”为特色,针对不同电池形态的粘接痛点提供细分产品。
结构胶系列 包含丙烯酸、环氧、聚氨酯及耐高温热熔胶:丙烯酸结构胶低气味、耐疲劳,适合圆柱电池小空间密集粘接(如导电片与模组壳体);环氧结构胶韧性好、抗冲击,用于PA保护壳与铝芯粘接(强度≥5MPa);聚氨酯结构胶耐-40℃至85℃温变,胶层柔韧,适配软包电池电芯间柔性固定;耐高温热熔胶初粘快,适合方形电池壳体快速定位(需专用设备)。
导热胶 以环氧/丙烯酸结构胶为主,环保且触变性好,室温快固,满足方形电池底板与电芯的导热需求。
灌封胶 则覆盖圆柱电池灌封(双组份导热硅胶,柔韧减震)、底部固定(UV胶,秒级固化)及BMS防护(环氧保护胶,耐温100℃、电性能优异)。
其优势在于“电池类型-基材-工艺”的深度适配,例如针对圆柱电池的“灌封+底部固定”组合方案,或软包电池的“柔韧聚氨酯结构胶”,能有效解决不同形态电池的粘接难点。
2025年选择建议:场景优先,性能验证
综合来看,2025年新能源电池结构胶的选择需围绕三大核心:
场景适配性:电芯层级(柔性固定/导热)、模组层级(刚性连接/抗冲击)、PACK层级(密封/防护)的需求差异大,需匹配对应类型(如软包电芯选柔韧聚氨酯,圆柱电池选低气味丙烯酸)。 性能可靠性:重点关注粘接强度(常温及老化后)、导热系数(需导热场景)、耐温耐湿(-40℃至85℃/85%RH)及阻燃等级(UL 94 V0为基础要求)。 生产效率:固化时间(影响产线节拍)、操作特性(如双组份混合比、粘度)及是否需专用设备(如热熔胶)需与产线工艺匹配。乐泰HY 4090在多基材快速粘接、耐环境性方面表现突出,适合需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通用场景;百庄新材料参数详实,适合对性能要求明确的全环节组装;Sepna的可拆卸设计契合维修回收趋势;诺之泰则更适配多电池类型的差异化需求。最终选型时,建议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进行工况测试(如振动、温湿度循环)实盘配资网站,并优先选择有电池行业应用案例的供应商,以确保方案落地可行性。
发布于:广东省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配资平台_新股配资网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